-
論「比賽得獎的新琴」和「義大利現代新琴」
刊登日期:2010/01/20 -
我們現再來討論這個較為嚴肅的話題,這關係到許多想買好琴、好弓,以及對「樂器投資」有興趣的社會賢達之士,在ㄗㄚˊ錢下去之前,我們樂意提供您一些「忠告」,相信藉由我們今天的「抽絲剝繭」的解析,能夠幫助大家對於琴、弓的選購,有一個正確地導向。接下來要講的這些話,可能會對少數「替人家到義大利帶琴回來」的同行造成傷害,被「破功」了!但先別急,我將「盡量」把這些「不友善」的商業言語擺在一邊,讓大家安心,今天只是在教導社會大眾、陳述事實,請聽我娓娓道來。
最近有位熱心的老師帶著家長來拜訪本公司,家長問:「你們這裡賣的義大利琴是多少錢?」,本公司經理回答:「好一點的通常要XXX萬元以上」「ㄚˊ,這麼貴啊!人家別家義大利新琴只要XX萬塊錢就有了…」。其實,這個問題牽涉到不是「多少錢?」,而是「什麼琴?」。
在國際樂器市場上,由於歷史尚主流的琴、弓已越來越難找,再加上當事人必須要有專業的知識,否則會上當;所以不少國內的琴商,包括所謂的「鑑定專家」,也開始退而求其次,主打「義大利新琴」或者「比賽得獎製琴師」的琴。因為是新琴,所以不會有真、假的問題(真的嗎?),再加上賣這些琴不需要擁有專業鑑定的知識,何況製琴師都還活著,不會有爭議,而且來源也不虞匱乏,只要努力一點,飛幾趟歐洲或請人帶回來賣…。
其實,真的好的琴、弓是這樣賣的嗎?以今天交通之便利,跑一趟歐洲只要12個小時,世界越變越小,誰說現代做的新琴之中,住在義大利的製琴師做的就一定比住在德國、美國等的製琴師做的更出色!我才不信這個邪!何況大家可以去算算,單單在義大利「歷史上」著名的製琴聖地 Cremona (克里蒙納),有多少製琴師是來自中國大陸、韓國、日本…,那麼,這些人所製作的琴是否也是義大利琴?這完全是「迷思」!古老的義大利製琴傳統早在西元1820年後就已經消失了,克里蒙納再也不是所謂的製琴聖地,就像維也納這個城市早已不是「音樂首都」一樣。請問今天國際上一流的獨奏家有幾位是在維也納接受訓練的?不錯,維也納「好久以前」曾經是一個充滿音樂氣息的地方,但我想今天鮮少有家長會把小孩子送到維也納去學音樂的。
不錯,G. B. Morassi 和 Francesco Bissolotti在台灣是響叮噹的當代製琴大師,但我在美國過去20年內,卻很少聽到他們的名字,只知道他們是做琴的,在美國也沒有看過有任何學音樂的小提琴家在拉他們所製作的琴。Morassi熱衷於政治,喜歡到處當製琴比賽的評審,顯然操控著不少年輕製琴師的「前途」,許多年輕的製琴師都想和他攀上關係(這就好像不少年輕的音樂家要當國際比賽評審老 師的學生一樣的道理)。據我所知,他一個月可賣掉35把琴,各位想一想,這些琴有可能都是他做的嗎?
如果他們的琴有這麼好,為什麼在國際著名拍賣會上,Francesco Bissolotti在西元1980年最好的年代所製作的琴,目前最高價只賣到新台幣30萬元左右(美金9500元),這是可以查證的。所以,說這些人是大師,根本就是胡扯!當然,市價上通常會比拍賣會價錢來得高,但今天在台灣,Francesco Bissolotti所做的新琴,目前「炒」到了多少價位,大家心知肚明。
我願意在此分享一段故事:我的朋友John Dilworth許多年來一直都擔任英國製琴協會主席,他告訴我五年前在波蘭所舉辦的Wieniawski (韋尼奧夫斯基)製琴大賽,他代表英國應邀擔任評審,評審主席當然是Morassi,結果比賽得獎者都是他的學生,而且每一琴看起來製作的方式都一樣,「沒有個人的特色與風格,只在討好自己的老師。」這是John Dilworth的結論。而在當時John Dilworth卻注意到了一位充滿天份、極富想像力的捷克年輕參賽者Alexander Svycarsky 所製作的琴,然而由於他並非Morassi的學生,所以…。John Dilworth當場極力推薦這位年輕人,並表示不頒獎給Alexander Svycarsky ,以後他不願意再擔任任何比賽的評審。經過「再三討論」,終於破例頒發「特別獎」給這位來自捷克的製琴師。
也許是因緣際會,當年公司成立之前,我登門求教於John Dilworth,希望他推薦一流的年輕製琴以及維修琴師,他當場大力推薦. Alexander Svycarsky ,經過我和歐陽董事長「二顧」茅廬,一再遊說,給禮物,現在各位到本公司來見到的這位英俊風趣、一流的製琴與維修師就是「這個人」—. Alexander Svycarsky。可見我們有多用心在經營這個行業,而且,世界真小,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