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曠世奇才鋼琴家 - 霍洛維茲 (Vladimir Horowitz) 現場音樂會錄音!
刊登日期:2014/05/02 -
如果您和我一樣,特別鍾愛鋼琴的曲目,本人在此要推薦一張極為特別的,上世紀偉大鋼琴家霍洛維茲(Vladimir Horowitz)介於1951-1978年,他在美國紐約「卡內基音樂廳」的現場實況音樂會錄音集錦 CD (由 SONY 唱片公司發行),千萬別錯過!
其實這張 CD 是我在坐馬航從台北轉吉隆坡出發到英國倫敦時,飛機上提供的古典音樂節目。在馬航出事後的隔一天(我們在此要為不幸罹難的旅客表達深深的哀悼之意),小弟本人就瞞著父母親(怕他們擔心),坐該航空公司從台北飛到倫敦;我個人很喜歡坐馬來西亞航空,尤其從吉隆坡到歐洲的那一段旅程,飛機是使用空中巴士 A-380,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”兩層樓”飛機,坐起來相當舒服;再加上空中小姐服務專業又親切,每次都讓人有「賓至如歸」之感。
喜歡古典音樂的樂友都知道,上個世紀有許多一流的鋼琴家,當然魯賓斯坦(Arthur Rubinstein)在鋼琴上的地位有如海飛茲(Jascha Heifetz)在小提琴界一樣,是「屹立不搖」的!老實說,我個人也很喜歡魯賓斯坦(尤其是他所演奏的蕭邦曲目),但是但是,霍洛維茲的音樂詮釋,唉!總是會讓我聽了覺得耳朵一直「癢癢」的,每次聽到他彈奏的音樂,就會忍不住想持續聽下去,當然,也包括他這張稀有的 CD 唱片!
各位可能不知道,魯賓斯坦和霍洛維茲他們之間在世時其實是「合不太來」的,魯賓斯坦有一次公開批評霍洛維茲「好像」音樂性不太好,「彈琴怪怪的」!而霍洛維茲也馬上反擊,他說魯賓斯坦「根本不知道什麼叫『彈鋼琴』!」兩人的「交戰」聽起來有夠聳動與潑辣的!
我個人也是個「霍迷」!很幸運的,我曾經在1989年左右吧!親眼(耳)目睹他人生最後的現場音樂會,地點就在「波士頓交響樂團」音樂廳(Symphony Hall),這場音樂會會場滿到爆,當時我還只是個學生(念「新英格蘭音樂院」),而音樂廳就在學校斜對面,記得是下午兩點舉行的音樂會。當這位鋼琴大師出現在台上的那一剎那,台下歡聲雷動,全部觀眾都起立鼓掌,從他彈奏的第一個音開始,全場的人都屏住氣息,每一首曲子結束時,大家就像是在歡迎「凱旋歸來」的英雄似的,熱情的掌聲持續好幾分鐘,當然他也「滿足」了大家的胃口,從拿手的史卡拉第(Scarlatti)開場、史克里亞賓(Scriabin)、一直彈到拉赫曼尼諾夫(Rachmaninoff)的「前奏曲」(Prelude)結束!我已記不得他彈多少首「安可」曲,現場觀眾就是不願意「放他走」!只記得他最後的一首「安可」- 舒曼的「夢幻曲」,每一個音都讓你感動到內心的最深處,眼淚也就不自覺地流了下來……。這輩子永遠記得那一刻,太偉大了!!!
我想,當今的社會(尤其是台灣),由於資訊發達,對於許多歷史名人的「性向」問題,也是大家熱衷討論的話題;當然現在「出櫃」的各行各業精英也比以前更開放,不像當年如伯恩斯坦、霍洛維茲、作曲家柯普蘭(Aaron Copland)、巴伯(Samuel Barber)等等音樂大師,都必須把自己「隱藏起來」,在社會上也怕會受到歧視……。
當然,他這張現場音樂會的CD彈了不少錯音,可是,這些瑕疵一點也不重要。現在的音樂家,都太著重「完美」,「不能彈(拉)錯」!所以他們的音樂就變得沒有特色,缺少個人的風格,每一個人 演奏聽起來「都一樣」,有夠無聊的;藝術的表現,本來就不只是在追求「完美」而已!
這張 CD 有許多曲子,聽起來會讓你覺得自己好像是站在懸崖邊緣-「隨時會掉下去」的感覺,這就是霍洛維茲!他的音樂老是抓著你的耳朵;極為漂亮的音色(他個人特別偏愛美國所製的「史坦威」鋼琴),大小聲「隨他高興」!你永遠不曉得他下一句要怎麼彈,「非常奇特」、超棒的音樂性;聽他的演奏就好像在博物館,專注欣賞著每一幅梵谷的名畫。我們以下稍微討論一下,和各位談談我個人的淺見:
這張節錄於1951-1978年這位大師的多場音樂會,都是在著名的紐約「卡內基音樂廳」舉行,以我個人的經驗,全世界「音響」最好的音樂廳有兩個,除了「卡內基音樂廳」(在台上,你拉的每一個「極小聲」的樂曲片段,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仍然會聽得「清清楚楚」,真的是不得了!幾乎每一位音樂家都「愛死」了這個音樂廳)之外,「維也納愛樂廳」也是另一個「令人心動」的音樂廳(可惜它的舞台太小,在台上感覺很擠,但音響超棒)。「柏林愛樂廳」音響也很不錯,但它是較為現代的建築,少了那麼一點點「古色古香」的味道;另一方面,波士頓的老音樂廳(Symphony Hall)也是世界頂尖;而最糟糕的現代建築音樂廳「音響效果」,要屬紐約林肯中心的「紐約愛樂音樂廳」了,它在1960年代蓋好時,直到今天,大家仍然一致認為應該「把它拆了重蓋」!
喔!我們回到主題吧!這張 CD,我個人覺得彈得最好的還是他最拿手的俄國作曲家作品,如拉赫曼尼諾夫(Rachmaninoff)的「前奏曲」(Prelude),簡直美到極點,只有阿胥肯納吉(Vladimir Ashkenazy,Decca唱片)那一套可和他「比美」。我記得在念高中時,曾經在台中「中興堂」聽過印尼華僑鋼琴家李淵輝(現在不知道他在哪裡?)彈這些曲子,也是很棒!好的音樂會可是會永遠記得的(可惜不多)!這張CD還收錄了他的「卡門幻想曲」(Carmen Fantasy),聽起來像是在「看」整齣歌劇,精彩的普羅高菲夫「觸技曲」(Toccata),還有德步西的「快樂島」(L'Isle joyeuse),聽了會讓你「快樂似神仙」,他的蕭邦……,嗯!除了「夜曲」第15首聽了深受感動之外,「敘事曲」第一首(Ballade),還是魯賓斯坦「略勝一籌」啦!不過我也清晰記得當年唸大學時,師大鋼琴教授林和惠老師,在台上演奏這首曲子,可是相當有想像力,可見林老師早年在日本學琴「不是在混的」!她對曲式的了解,以及樂句、音色的處理,我到現在都還「銘記在心」!喔!怎麼開始「批判」起自己的老師了,「犯了大忌」!!!(在師大音樂系,傳統上,學生是不能批評老師的,本人就有過「切身之痛」!哈哈!!)
再回來談,其實我們可以從這張 CD,聽得出來這些偉大的音樂大師們,每個人的演奏風格都是獨熾一格,無人能及;尤其是「小時候的訓練」,一定不得了!再加上當時環境的洗禮與個人心境隨著年齡的成長,才能夠造就這些世紀大師,如果整天只把自己關在琴房苦練,是不會成為一流音樂家的。當然,「瑜亮情節」也時常發生在這些音樂家身上,我在此和大家分享一段「真實」的故事,博君一笑:
眾所皆知,小提琴「琴神」海飛茲確實琴技超群冠天下,有一次他很不高興的說:「大家來聽我的音樂會,都是來找我的缺點,總期待聽到我拉錯,或是音不準、搞砸了……,想看我出醜,實在是太不公平!」(因為他拉琴準確性太高了,太「完美無缺」了!) 小提琴大師密爾斯坦(Nathan Milstein)有次透露,年輕時,每次海飛茲在紐約「卡內基音樂廳」開獨奏會時,聽完音樂會後,不少觀眾會到隔壁的一間餐廳叫做Russian House(這間餐廳現在還在),喝酒吃宵夜。密爾斯坦和另一位小提琴大師艾爾曼(Mischa Elman)兩人就會故意在該餐廳,大聲批評海飛茲今晚的演奏哪裡不好,哪裡又怎樣……等等;但多年後,密爾斯坦自己私下承認,其實他心裡面「清清楚楚」地知道,海飛茲還是最棒的,令他「望塵莫及」的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