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聽聽專家怎麼說「瓜達尼尼」名琴 (Part 2)
刊登日期:2013/03/03 -
挪威小提琴家Peter Herresthal:
我很喜歡他米蘭時期的樂器,而我手中正有一把1753年的瓜達尼尼名琴,聽起來棒透了!我朋友有把1754年的瓜達尼尼,那琴在大廳聽起來跟我的琴很像,都是很棒的樂器。有人告訴我,米蘭時期的瓜達尼尼名琴在歐洲很受歡迎,而杜林時期的樂器則在美國很受音樂家追捧,我認為可能是因為米蘭時期的琴有著比較高的弧度,聲音柔軟音色多變,而杜林時期的琴聽起來比較肥厚又有力量。我覺得…這理論在瓜達尼尼名琴上是合理的,至少所有我試拉過的瓜達尼尼名琴就是呈現我講的那樣。我還有一把1915年的Enrico Rocca名琴,當時我認為用一把近代樂器演奏新音樂,應該能有不錯的效果,不過事實上,我的瓜達尼尼名琴才能真正讓我得心應手。這把琴反應迅速,音色多變、平衡、集中、細膩精緻,尤其它的e弦音色亮麗又乾淨。美國提琴鑑定專家Philip Kass: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瓜達尼尼,我會說「合宜 expediency」。他製作市場上人們想要的樂器 (音色),並且沒有耗費大量成本與時間,工作生涯又長達40多年。從他最早的Piacenza時期一直到最晚的杜林時期,我們可以從他變換環境感受到他的製琴風格也不斷改變,而客戶的意見與觀察其他製琴師的作品,都給他很多很正面的影響,他似乎一生都在不斷吸收新知,創造自己的新概念。我認為他當時就已經受到很高的評價,音樂家們很喜歡他的樂器,而且其中應該有不少知名音樂家是他的好朋友。晚年,由於Cozio伯爵的緣故,他接觸很多史特拉底瓦里名琴,從那邊得到許多靈感,不過他是吸收了史特拉底瓦里的觀念,再經過思考消化重新創造出屬於自己品味的提琴作品。我認為他的作品不是走精緻路線那種風格的,如果他是一位作家,我相信他的手稿會有不少錯別字、劃線塗改、擦拭痕跡。他的手工不是像史特拉底瓦里那種精確的工法,反而充滿一種自然、質樸又鮮活的個性。美國提琴鑑定專家Bruce Carlson:40年前,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「古義大利琴」,就是瓜達尼尼名琴。那把琴叫做“Maurin”,是1751年米蘭時期的作品,琴主是驗光師Adolph Bernhard。自此,我接觸與修復過許多瓜達尼尼名琴,我個人很喜歡他那種自然率直的手工。瓜達尼尼也是極少數能創造自己風格的製琴師,他的樂器很容易辨認,有著很高的區別性和個人色彩。我會說,他的琴有著強烈的創造性和強健的個性。對於他說自己是克雷摩那人一事,我想是出於對提琴重鎮的敬意外,應該還是商業考量吧!有趣的是,他搬到杜林後,Cozio伯爵一直希望他可以好好仿照史特拉底瓦里的風格去作琴,不過事實上,瓜達尼尼的琴怎麼作就是瓜達尼尼風格。他就是一個單純喜歡製琴的人,全心全意投入只想打造好樂器,難怪他的樂器現在很受音樂家歡迎。義大利提琴書籍作家 Gianni Accornero:由於瓜達尼尼的樂器有著很濃烈的手工表現與獨特的音色,這讓他的樂器有屬於自己的個性,不管是外觀上或音色上,都有很高的辨識度。我認為瓜達尼尼名琴的音色可以在音質與音色能量、清晰度與深度兩項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,尤其是他的琴聲反應迅速。我認為,雖然我們可以在他使用的模型上看出,他有受到前人的影響,不過這些細微的變化,卻在在表現出他個人的製作品味。一直以來,他對完美聲音的追求都是很按部就班的,逐漸累積,在杜林時期達到最頂點。他在杜林的時間,受到Cozio伯爵的名琴收藏品啟發,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,作品的琴音不但悅耳動人,至今也是許多音樂家的首選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