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聽聽專家怎麼說「瓜達尼尼」名琴 (Part 1)
刊登日期:2013/02/28 -
美國芝加哥提琴鑑定專家James Warren:
我認為瓜達尼尼最特別的地方在於,他從一開始製琴就是自成一格。在Piacenza開始製琴生涯時,他並沒有緊緊追隨Cremona一派的製琴傳統,而他晚年的製作風格更是越來越充滿活力,這對大部分製琴師是滿難的,因為大部分人很少改變自己已經習慣的風格。
瓜達尼尼在每個不同城市居住時,所作的作品都有很不同的風貌,例如他在米蘭時,他觀察當地製琴師使用的琴漆,這讓他米蘭時期的樂器的顏色和木材選擇上都有著閃亮的外觀。你可以在琴上看到鮮明的橘色漆或是濃郁的紅漆,在以前他很少這樣做,這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米蘭的最受歡迎的製琴師C. F. Landolfi影響。1771年他開始在杜林為Cozio伯爵工作,替伯爵修復許多名琴,尤其他接觸很多伯爵收藏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,對他影響很大。關於Cremona時期的作品,我個人保持懷疑的態度,因為這一時間的樂器數量太少,少到讓人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地有在Cremona工作過。標籤上印刷的「製作於Cremona」字樣,我認為看看參考就好,因為他後來曾經一度在標籤寫「Cremonensis (克雷摩那人製作)」,最後的杜林時期他甚至還寫「我是史特拉底瓦里的學生」。他的製琴風格很具有原創個人風格,他的手工線條不是很完整的對稱,尤其是琴頭最為明顯。我認為他甚至有受到客戶的特殊要求,因為他也作了一些體積比較小的中提琴與大提琴,像他的大提琴大約比史特拉底瓦里的琴小了4公分,就很可能是客戶特製的。瓜達尼尼是個創造力豐富的製琴師,加上品質穩定又有足夠產量,是他成功的原因。如果你有很好的工藝,但你一生只作了50把樂器,這樣的知名度是絕對不夠的。另外,穩定、高水準的工藝,隨著時間增長,音樂家與鑑定家會慢慢留下好評價,我想這兩點是製琴師能成功的主因,也是瓜達尼尼受人喜愛的原因。英國小提琴家 Tasmin Little:我在1992年起使用手上這把1757年米蘭時期的瓜達尼尼名琴。當時,我在尋找一把比手中的H. L. Hill更好的提琴,正好Charles Beare得知,便請我去他們公司看看。那時我拉了四把琴,每把都很不錯,但是沒有挑到真正中意的,其中一把是較低價的Guarneri (有點詭異的價格peculiar),音色很豐富,但我需要一把低音更圓潤的琴。幾天後,Beare告訴我,他找到一把很棒的瓜達尼尼名琴,說我一定會喜歡那樣的聲音,我拉過之後,立刻被它的音色迷住了,何況那把琴20年沒被演奏,聲音還有一些進步空間,但那是很有深度的音色。這把琴的G弦有著中提琴般溫暖的音色,而且高音低音的平衡相當好。同時,我手中還有一把跟皇家音樂院借來的史特拉底瓦里“Regent”名琴,這兩把名琴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。史氏名琴反應迅速,瓜達尼尼則是甜美圓潤,尤其瓜達尼尼名琴不管在錄音或是耳邊聽現場都很優美,就像天鵝絨那樣的柔順。通常像巴洛克音樂會或是室內樂音樂會,我都使用瓜達尼尼名琴,效果非常好。義大利帕瑪製琴師Andrea Zanre:之前,我和一起工作的製琴師Elisa Scollavezza一起為某個收藏家製作他收藏的瓜達尼尼名琴複製品,這就是我對瓜達尼尼有深度認識的開端。我認為他的製作方式不僅有著高超的手工,還能讓樂器發出很優美的聲音,這些都可以在他的樂器造型、隆起弧度中看到,他真的很懂得正確的製琴觀念。2011年,我們就在他的故鄉 ─ 帕瑪 (Parma) 這邊舉辦了「瓜達尼尼300年冥誕名琴紀念展」,辦展的過程中,還另外學習到許多他的生平與製琴方式。瓜達尼尼之所以會這麼特別,是因為他所處的年代已經不是Cremona製琴業的黃金期,加上他又極可能是素人出身的製琴師,沒受過師父訓練卻能獨樹一格。(另外,我們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創業實踐者,一生都在尋找能供給穩定生活的合作贊助對象。)瑞士提琴鑑定專家Roland Baumgartner:關於瓜達尼尼的生平眾說紛紜,過去主要有兩種說法:1. Lutgendorff和Hamma寫的書提到,他不是Lorenzo Guadagnini的弟弟G. B. Guadagnini一世,就是Lorenzo的兒子G. B. 二世,且可能是史特拉底瓦里晚年收的學生。2. 只有一個G. B. Guadagnini,是Lorenzo的兒子與徒弟。現在最新的資料證實,父親Lorenzo不是製琴師,更不是G. B. Guadagnini的老師。1967年是我第一次見到杜林時期的瓜達尼尼作品,那時我還是個學生,老實說我覺得很失望,樂器本身一點都不特別,鑲線醜醜扭扭,琴頭也很多鑿痕不平整,怎麼可能是大師作品?隨著年齡增長,我才漸漸了解他的重要性與不同之處。他早期 (1740-1742) 的作品,有著很高的工藝水準,相當精美,使用適當的模子並融入自我風格。我現在對於他杜林時期的作品是這樣想:他的製琴觀念 (杜林時期) 是渾然天成的自然美,尤其音色的質與能量達到之前所不能比擬的高水準 (extremely high level),難怪他的樂器在現代這麼受到音樂家喜歡。當然,許多年輕的製琴師也很喜歡使用瓜達尼尼的模子來製琴。貝多芬克羅采奏鳴曲;Naxos 8.110736巴哈d小調組曲;Arbiter 105
